羽织魔毯

【曹丕/夏侯尚】兔子(二)

正史向,种田文,微甜,不虐,HE,主要唠嗑一些曹丕和夏侯尚少年时期(十三四岁)的生活日常

含一点操丕

前文戳此:兔子(一)



曹丕进来时,已换了一身白色的丝质中衣,外罩着罗縠禅衣。濯洗过的长发披散下来,能隐约闻到一丝木槿香。他就如一位教养良好的谦谦君子般,抬手示意:

“坐。”

夏侯尚望着室内仅有的一几一席,不知所措。曹丕双目微挑,有些不耐烦:

“坐下吧!”

于是夏侯尚坐到席的左侧,又听曹丕指挥:“你坐右边!”

夏侯尚确信自己没有听错,顺从地挪到了位尊的一侧;刚一坐定,曹丕便挤到他左边,紧贴着坐下了。

夏侯尚略感不适,或许他觉得这么热的天,可以叫侍从添张坐席,没有必要两个男人挤在一块。但曹丕执意把他往右挤了挤,目光专注在那卷兵书上:

“伯仁也喜欢这部?”

“只是第一次读到罢了。”

“喜欢就读吧,读完这卷,我还有下一卷借你。”

“……多谢。”

夏侯尚连连应声,不知自己是否错觉——他从曹丕公子的语气里,竟听到几分低声下气的讨好意味;只是洗个澡的功夫,这家伙就像换了一个人似地。

夏侯尚集中精力,研习眼前的兵法。曹丕坐在他的身边,挽着他的胳膊,用脸颊蹭一蹭他的左肩;几缕润湿的长发垂落下来,把水珠都滑进夏侯尚的衣领里。一阵微风吹过,夏侯尚不禁一个哆嗦,回望曹丕的时候,他还一脸无辜地眨巴着眼,继续蹭他的左肩。

“公子……”夏侯尚叫他,曹丕没理。

“子桓。”夏侯尚又叫。

“什么事,伯仁?”

“我可以……做些抄录吗?”

“只准抄录一点,不准外借;想读,就到我这里来。”

说完,曹丕继续挽着夏侯尚的胳膊,观察他的举动。夏侯尚备好笔墨,摊开竹简,顺便将胳膊肘一拐,想推开身边这个湿漉漉、黏糊糊的家伙。不料曹丕的兴致更浓,凑近过来:

“伯仁该抄这段呢,有关用兵的地形,这是我看过讲得最好的了。”未等夏侯尚反应,曹丕已对着竹简指点起来,说到兴奋处,用指尖沾一点墨,把简图也画了出来。夏侯尚突觉有理,开始品鉴那块潦草的涂鸦,回想之前读过的典籍,一番鞭辟入里的论战;一时之间,竟颇有几分指点沙场的气势,胸有成竹、滔滔不绝了。

“伯仁说得太好了!”曹丕大加赞叹,顾不得手上沾墨,搂住了夏侯尚的脖子。

夏侯尚不再反抗。他明白了,对于曹丕这种锦衣玉食、不谙世事的高贵公子,对人表达好感的方式,就是亲切地搂搂抱抱。他甚至不无恶趣味地猜想,即使日后有了一定的年岁和身份,这家伙也会天真烂漫地把搂抱当成最高规格的赏赐——这大概是史上最不成体统的赏赐。

 

 

很多年后,夏侯尚仍能回忆起第一次和曹丕读书的情形。那时曹丕才十三岁,已称得上博览群书;有关调兵遣将的规章方法,不同地形的应对策略,都能熟记于心、信手拈来。夏侯尚也不甘示弱,结合自己平日的学习领悟,谈到进攻的张弛节奏,谈到攻心之策。在他看来,要找到敌人的薄弱环节,才能攻其不备——比如选择敌人疏于防守的地形要点,或趁着敌人熟睡的时候发动夜袭。听着伯仁的讲述,曹丕愈加兴致盎然,兴奋地招呼侍从:

“伯仁要不要喝点东西?我有冰镇的果饮。”

说话间,侍从呈上一副漆案,一壶清水,两只耳杯,一碟蜂蜜,和一小罐果沙。果沙是将果品捣烂、晒干之后留下的粉末,用水冲饮,可以复原果汁的味道。曹家的二公子是出了名的爱吃水果,如果未逢季节或行军在外,就得依靠果沙解馋;即使居家,也是一种方便饮品。曹丕往自己杯里调入果沙,又加了一大勺蜜,顺便把蜜匙舔得干干净净;蓦然想起,夏侯尚的杯里还没加蜜,有些尴尬地愣在那里,犹豫要不要叫侍从再添一把匙。夏侯尚见状,竭力憋笑,礼貌地说“不用加蜜”,曹丕这才放心。

过了一会儿,又一侍从进来,呈上一盒晶莹的冰块。这是来自冬季山泉湖面的结冰,开采之后珍藏窖里,以待炎炎夏日取用。夏侯尚深知,在这物资匮乏的年代,夏日的冰块是难得的奢侈,不忍它们在杯里化开,想捞取上来细细品尝。曹丕见状,笑出声来,命人给伯仁再加几块,顺手将一小块冰放进嘴里,咯吱着咬碎。夏侯尚觉得这吃冰块的方式分外有趣,也学着曹丕的样子,将一小块冰含在嘴里,沁凉四溢。

“伯仁,你说为何窖里藏的是冰块,而不是雪花呢?”

夏侯尚还从未想过这个问题,含糊答道:“冰块的滋味,应该和雪花一样清凉。”

“滋味一样,质感可不一样。”曹丕品着果沙调制的果汁,若有所思,“我尝过雪花,细沙一样的雪花,如果调在果汁里,应该别有一番口感吧……最好是紫红色的葡萄汁,加点石蜜,再加点不一样的甜味的东西,全都混在一杯里……”

夏侯尚无意打断他的浮想联翩,只是在喝掉半杯果饮后,叫侍从加些蜂蜜——嗜甜,也许是会传染的。

 

 

曹丕离席起身,来到自己的书架前,郑重承诺:

“伯仁,今日和你切磋兵法,指点策略,实在是受益良多。今后,只要你愿意,可以不经通报到这里来找我;这间房里所有的书,我与你共享!”

夏侯尚连忙道谢:“能有机会拜读如此多的珍贵书籍,尚不胜感激。”

“你既是我的好友,还客气什么?”

曹丕兴致勃勃地在书架前转悠,抽出一卷,急切地给夏侯尚展示:“伯仁,你看这是什么?”

“《孙子兵法》注解?”

“这是父亲的著作,我抄了一份自己珍藏;虽然还未完成,但绝对是我读过的最上乘也最了不起的《孙子》注解哦。”

 

 

其实,夏侯尚依稀从长辈口中得知,曹操一直有心给《孙子兵法》作注;但由于长年的戎马倥偬,断断续续,始终未能如愿完本。如今,听曹丕讲述这段经历,倒添了几分亲切熟悉。

早在曹丕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幼童时,只要父亲在家,就常常溜去父亲房里玩耍。那时,曹操为守卫皇室忙得焦头烂额,有时前夜宿醉,衣冠不整,就忙着坐在案前奋笔疾书——据说,这是他从十八九岁立志开始的功课,到那时,已经忙了近二十载。偶尔掩卷沉思的时候,曹操便呼唤丕儿:

“丕儿,把廿四卷拿来!”

“丕儿,把尺拿来!”

“丕儿,再拿一卷新的竹简过来!”

……

于是曹丕便在书房里跑来跑去,去找父亲需要的物品。他一直害怕那根又长又粗的尺子,如果一不小心把廿四卷拿成了十四卷,准会狠狠敲到自己身上。但父亲的尺子始终没有真正落下,倒是有时忙活累了,可以趴在那对宽厚的肩上,享受片刻的温暖安眠。

后来,曹丕能读书了,在父亲身边也待得长了,一日看到父亲写书的时候,突然开口,说父亲写兵书,丕儿长大以后也要写兵书。

曹操闻言大笑,摸摸丕儿头上的两只总角,问:“丕儿想写什么样的兵书?”

“回父亲,孩儿想写《兵法要略》,把所有好的有用的兵法都整合起来,就不用满屋子地找书了。”

曹操沉吟片刻:“所有好的兵书吗?那可是长年累月的大工程。为父十八九岁开始写书的时候,因为不如那些士族博通经史,还常常被人取笑呢。”

“但父亲会用兵,那些士族不会。”曹丕仰慕地望着父亲,“而且,父亲不怕去做的事,孩儿也不怕!”

那一瞬,曹操动情地点头,转眼问起丕儿《诗经》背得如何,骑马射箭练得怎样——如果可以,他愿丕儿能在安定的年代做个编纂典籍的士子,烽烟过后,依旧是岁月静好。

 

 

“父亲的著作,绝不仅仅是部《孙子》注解,更是他长年用兵的心得体会。”曹丕郑重地捧着手里的竹简,抚摸上面的字迹——他在抄录的时候,特意模仿父亲的笔迹,以求完整地复刻保存。他问夏侯尚:“伯仁,你一直跟着妙才叔,也学到不少用兵的道理吧?”

“……伯父平日演习的时候,是教过我不少。”

“都说出来!”

“伯父说,研读兵法要学以致用,只读书不实战,和纸上谈兵没有区别。”

“哦,那是自然。”曹丕沉声点头。

“还有……伯父喜欢长途行军,一次演习要走很远的路。”

“是为了训练在不同的地形作战吗?”

“不,是为了训练那些士卒跑得快些;最好是三日五百,六日一千,长途跋涉,千里奔袭——反正就是越快越好。按照他的教导,用兵者贵在神速,才能克敌制胜。”

“妙才叔……真是这么讲的?”

“千真万确。还有,伯父一直告诉我,为将者必须刚勇,只有在战场上身先士卒,舍身赴死,才能赢得部下效忠卖命。一个勇猛的匹夫胜过十个拿不动刀的谋士——他就是这么跟我讲的。”

“但书上……”曹丕想说什么,夏侯尚还在滔滔不绝:

“伯父还常说,书上讲的未必都是对的,到了实战,只有迅速勇猛才是用兵的正道;那些认为兵法策略有用的人,不过是因为自己的速度跟不上,体力跟不上,又缺乏勇气和斗志……”

夏侯尚还未说完,曹丕“腾”地起身,一脸怒气地收起书卷:

“不给你看了!”

 


作者注:

1.本来趁着暑热,想给曹丕喝星巴克的葡萄星冰乐,查资料发现,那个时代有果汁和冰块就很奢侈了,所以就让曹丕自己脑补吧= =

2.曹操著有《孙子兵法》注解,曹丕著有《兵法要略》十卷,只是已经散佚,记载在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里

3.“三日五百,六日一千”,是《魏书》里对夏侯渊的形容。历史上的夏侯渊算是一名有勇无谋的猛将,夏侯尚在史书中的表现倒称得上智勇双全(觉得他比较擅长搞后背突袭),在此稍微YY了一下


评论(5)

热度(38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